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查看: 53|回复: 0

RT学生访谈:从中学到大学,从国内到北美,从校园到未来

[复制链接]

26

主题

65

回帖

385

积分

超级版主

积分
385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uyi 于 3-31-2025 22:03 编辑

读高中,读大学,读研,找工作……每一步都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差。

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经历了一番大学申请,我觉得许多分享会都没有抓住重点;而提笔想写下我的心得,却发现左右都是分享会里重复过的话。
亲身参与时,其实很难完全领悟那些过来人的建议;而置身事外后,又往往难以设身处地地思考,此时的反思对后来者也许又不适用了。
为此,RT邀请了三位学姐来分享她们的经历与感受。我们希望讲述我们的故事,以现在进行时,努力消除不同阶段中的信息差。
(访谈时间:2024年6月)

访谈嘉宾:
...唐糖...
10年级,就读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Basis Independent McLean高中。初中毕业于世外IBMYP,9年级时转到美高。

...张甜...
大三,就读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专业。初中毕业于世外本部,毕业后出国,高中毕业于加拿大的Richmond Hill High School。

...曲乐成(笔者)...
大二,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计算机科学(CS)专业。高中毕业于世外IBDP,高中毕业后出国。


访谈话题:

两小时的访谈中,我们探讨了...
  • 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高中生活要以申请大学为目的吗?读IB还是读AP?要不要做科研?要不要打竞赛?要不要读夏校?
  • 从国内到北美留学的体验
      国内外学习生活中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出国前学到的什么知识最有用?
  • 从校园走入社会面临的选择
      大学毕业后我们何去何从?本科阶段如何找到实习/科研机会?数据时代下,我们与AI的关系是怎样的?

整个访谈的信息浓度很高。不仅是听众,就连三位同学和刘老师都交换了新的信息,收获了新的视角。我们将访谈的内容浓缩在了这一篇文章里,不过完整的访谈录屏也已上传百度网盘,请想要观看的同学联系刘老师获取链接。




访谈内容:
从中学到大学...
在高中阶段,巨大的升学压力让许多同学和家长都无比焦虑,而焦虑的源头是选择。比起体制内线性的评价标准,出国留学的申请涉及到了更多的因素:成绩、标化、文书、活动... 每一样似乎都要做到最好。
访谈中讨论到了:IB/AP/Alevel怎么选?参加哪些竞赛?要不要参加科研项目/名校夏校?等等。说到底,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选项。比如IB更适合擅长写essay、各科全面发展的人;而AP更适合偏科或不愿在学科成绩上花费太多时间的人。至于竞赛与科研,三位同学都觉得它的意义取决于学生在其中的贡献:如果是辅导班手把手带你打竞赛、在科研项目中打杂、或者参加打着“科研”名号的速成班,而没有真正学习、提问、思考,那这样的经历就是意义不大的。相反,如果项目都有明确的动机与个人收获,能串成一条线,这样就更生动、有意义一些。
加拿大的本科比起美本而言更看重成绩,而非活动经历和文书,但学姐们的申请经历也许仍有参考价值。


...曲乐成...

我申请时的主题是对艺术+CS的热情。作为学校里“会画画的里最会写代码的,会CS的里最会搞设计的人”,我希望通过学习人机交互方向(HCI)来推动计算机和艺术的融合,向CS community强调设计的重要性
我申请时的心态是很随性的,毕竟选学校也得两情相悦。我就是要展示我本来的样子,学校愿不愿意要我是它的事。我最后选了UofT也是因为这里冬天会下雪。心态放平了以后,会发现没有什么选择是天生对或错的。


...张甜...
我在申请前就有相对丰富的开发经验。我的项目都是自己身边的、自己在乎的,例如自动扫描图像的快递到货提示、疫情期间的买菜记账bot等等。我高中阶段持续的开发经验和务实的项目主题都与我申请的软件工程(SE)专业息息相关,而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文书也是更打动人的

总得来说,对申请北美大学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在这些 yes or no 的问题上的选择,而是将你的选择串联成一个连贯的故事线
访谈中,我们意外地发现三位同学的编程履历里有一个共同点:Hackathon

Hackathon一词由“hack”(黑客)和“marathon”(马拉松)组合而成,是一种为期数天的编程比赛。在hackathon中,一个团队分工合作,设计、代码、路演,利用有限的时间合作开发项目或解决特定的问题。
Hackathon现在在北美的高中与大学中都很常见。曲乐成与编程的结缘始于一场hackathon:一次在hackathon做志愿者的经历让她发现了hack不仅局限于编程与算法题,还有搓网线,接电路,修bug,和很多很多的挠头与妥协。这此经历决定了她高中参加的社团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张甜也在高中时和朋友组织了一场整个学区的hackathon,有两三百人参加,对她的个人成长和申请都有了很大的帮助。

张甜与朋友在hackathon上开发了卡拉OK软件

看,卡拉OK软件有实际用户呢

从两位学姐的经历中不难发现,参加hackathon可以提高编程水平、做出项目丰富简历,而组织hackathon则更能展现领导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在和选手、志愿者、赞助商的交涉中,种种预料之外的困难与随机应变的能力更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从国内到北美:
就像访谈中的三位同学一样,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出国留学的决定是父母做出的。
  • 国内与北美的学习生活有何不同?

国内与北美的一大区别在于自由度:北美学校不仅是选课制的,也有大量的课后空余时间。按张甜的话说,在国内读书时放学后的时间都是安排好的,而在加拿大读高中时,放学后都不知道干什么。对她而言,她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思考学习之外的生活里该安排什么,有更多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也增加了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另外,从上海的重点中学到北美的公立学校,周围的同学无论在学习能力,生活习惯,还是家庭背景上都大不相同。在这样的新环境中,很容易受到“物种多样性”的文化冲击:有的大神在读大学前就有了FFANG的实习offer;有的学霸天天翘课最后又门门4.0;但也有的同学不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明明每天从早到晚学习,还是成绩一般;还有的留学生读大学还要找补习班,英语的授课都听不懂,等等。此时,我们需要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低估自己的实力,也不骄傲自满,不被其他人的节奏所影响,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
  • 留学生活中,最有意义的技能是什么?

在唐糖看来,她觉得在国外最有帮助的技能是勇于沟通。出国留学的同学往往会担心自己英语不够好,而避免和当地的同学沟通。实际上,只要勇敢地开口说话,就算不流利、语法不正确,也能被听懂,在其他同学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从分享中可见,最有用的并非学科上的技能,而是思维模式和生活能力上的提升。其中,最有帮助的是逻辑和思辨能力。本质上,各种课程体系以及大学考验的都是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抓住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建立知识体系。张甜和曲乐成都觉得,国内数学课中学的证明和说理,到了大学的证数学明课同样有用,尤其是国外很多高中没有进行相关的培训,就更显出了我们的优势。不仅如此,只要有了最基础的逻辑,能严谨地阐述论断,那么再往上学什么就都比较快。不仅如此,逻辑能力还带来了信息分辨的能力,让我们不被网上庞杂的观点煽动。

从校园到未来:
大学的四年转瞬即逝。如果说直到大学人生的道路是一条笔直的高速,道路的尽头是好好学习、考取名校;那么大学毕业后的道路就像是一片汪洋,大家各自扬起风帆,四散开去,奔赴未知的彼岸。
我们的迷茫正来自于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本科毕业后继续读研、读博,好像又是一条笔直的马路。为了兴趣、梦想、又或者是逃避工作,是否值得付出几年的时间成本,拿着只能勉强糊口的收入?另一方面,毕业后工作固然能带来稳定的收入,却需要跳出舒适圈适应职场,还可能陷入一种重复劳动、“未来一眼望得到头”的困境。除此以外,创业、自由职业、甚至啃老都是可选项。没有人能画出一张确切的航海图。
实习
张甜同学就读的滑铁卢大学以它的co-op(实习项目)和就业率著称,而张甜目前正在进行她的第四段实习。
据她所说,找工作的要领就是勇敢地多投简历。她在大一找到第一份实习前,一共投递了超过250份简历,前后面试10次(可见北美的计算机行业的就业市场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她投简历的策略是先针对三、四个工作岗位修改出对应的简历,再一轮一轮快速海投,遇到不熟悉的技术栈也无所谓直接投,毕竟“要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熟练了有经验了以后投递简历是很快的,最耗时的cover letter她说“一年级时认真写,二年级时找模板写,三年级需要cover letter的就不投了”。
科研
与之相反,曲乐成所在是多伦多大学是更偏向研究型的。
她暑假中正在参与一个教授的研究项目。回顾她找实习和找科研经历,她对科研的最大感受是“教授们都是‘活人’”。比起找工作时收到的冷冰冰的自动回复邮件,大学里的教授和博士生往往会认真回复学生们的邮件(哪怕是cold email),就算最后拒绝了你的申请,也乐于指出你的不足并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


在poster presentation中展示她所参与的科研项目(最新消息,曲同学因为发表的paper,2025暑假要去日本参加Conference了)


从二位的经验来看,平时的努力是资本的积累,而最终的机会都是靠自己争取的。无论是坚持不懈地海投简历,还是向教授/机构直接发邮件询问实习机会,我们都需要勇敢地迈出舒适圈、参与进各项活动中去。
毕竟,如果你从来不买彩票,又怎能梦想中一个亿呢?

除此以外,AI作为计算机领域的一大热门,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它不仅作为工具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也将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的方向产生影响。


三位同学一致认为,至少就目前而言,AI是没有办法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的。在三位同学的经验中,AI的便利来自于用ChatGPT学习不熟悉的编程语言的语法、修改作业论文的语法,用Copilot生成大段类似的代码块,等等。可见,AI更擅长做一些重复的、麻烦却不需要大量技术的工作。因此,在使用AI时,自己还是需要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的;我们不想太过依赖AI工具,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写在最后:
生活中有许多的巧合与歪打正着,人生也从来不是规划好了目的地再一路直线前进的。正如访谈中所说的,“学编程是不需要某种意义的,就像生孩子前不用先想明白人生的意义一样”。于是我们对坐畅谈,不求甚解,又回头踏上了各自的旅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RealDevClub ( 沪ICP备2024093864号-1 )

GMT+8, 4-5-2025 00:35 , Processed in 0.06171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